導讀
時間飛逝,這已是新冠疫情大流行之后的第三個春節。一如往年,我們在本期呈現“記者過年”的專題。
如果用新聞視角去觀察尋常生活,你會發現,周邊的人物與故事會變得有趣,沉淀于小家庭里的細節往往勾連著大社會的背景。有的記者嫁了,決定來自兩個家庭囿于疫情的云端會議;有的記者家庭聚會,一盤菜里端出的是地域風俗差異;有的記者回村拜年,親情的牽動來自祠堂祭拜的古老族規;有的記者原地過年,憶起的是禁炮令前的鄉鎮爆仗市。
這是記者與讀者的奇妙相會,它不是來自新聞現場,而是來自生活縫隙里。
記者過年
-
爸媽在“云端”把我嫁了丨記者過年
在相互理解體諒的溫情之下,鏡頭放偏了、畫面太暗了、語音延時聽不清等“小瑕疵”,都沒給特殊的線上會面帶來影響,雙方父母就在“云端”首肯了這門婚事。 (本文首發于2022年2月10日《南方周末》) -
失望的春節檔丨記者過年
我得出了一個結論,考慮到2022年春節檔的票價如此離譜,真還不如去新開的環球影城玩一天。 (本文首發于2022年2月10日《南方周末》) -
虎年春節的潮汕,沒有“營老爺” 丨記者過年
祭拜,是潮汕人過年必不可少的儀式感,圍繞這些“老爺”的誕辰、忌辰,在每年正月,各村組委會還會專門舉辦盛大的“營老爺”活動,聲勢浩大。 只要參加了工作,就要給長輩、家族里的小朋友,或者是來拜年的小朋友發個紅包,有不少朋友調侃,在外辛苦掙錢,回家過個年,“一夜回到解放前”。 老家的人,似乎也不太關心國際話題,坐下來談論的都是家里長短、姻緣孩子,不喜歡常??偨Y、提煉或感慨,只在乎你又發現了什么好玩的事情,吃到什么獨特美食。